六大看点!2025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中国地域文学、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分开论坛
所属分类:协会要闻 阅读次数:50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6日 22:48:28
《黄金》《我的岁月静好》《古都新韵》英文版同步全球首发,三部作品分别聚焦西北乡土、都市生活与古都西安,以地域文化为切口,《黄金》和《我的岁月静好》的译者们通过精湛的翻译技艺,将作品中的细腻文字、深刻思想以及跌宕情节完整呈现,《古都新韵》展现西安古今风貌,译者需精准传达这些特色与文化内涵,让国际读者跨越语言障碍,领略中国地域文化的多元魅力,为国际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社会风貌与精神世界的契机,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提供了新的窗口。




本次“中国地域文学、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分论坛的成功举办,是跨地域多机构协同合作的典范。分论坛由中国翻译协会主办,陕西省翻译协会、西京学院承办,甘肃省翻译工作者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西安市作家协会等多方联合协办,充分整合了不同地区的学术资源与文化优势。这种协同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汇聚了全国十余个省市区的专家学者及师生,形成了强大的学术合力。各参与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与专长,共同搭建了一个高规格、多元化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仅推动了中国地域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更为今后的文化翻译项目提供了可借鉴的合作模式。这种跨地域、多机构的协同机制,有效提升了文化翻译工作的系统性和影响力,为促进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西安外国语大学刘晓峰教授于第二届“中国地域文学、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论坛中聚焦“无本译写研究”展开深入剖析,其研究在本次论坛备受瞩目。”无本译写“作为新兴研究领域,打破了传统翻译研究依赖原作的局限,强调译者在跨文化语境下自主创作与文化传播的能力。刘晓峰教授的成果为理解翻译行为本质及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新视角,推动了翻译研究范式转型。这一研究不仅拓展了翻译学理论边界,还为中国地域文化自主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实践路径。他鼓励译者大胆创新,积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使中国文学文化能更自信、精准地走向国际舞台,与世界对话。




本次论坛汇聚了作家、译者、研究者、出版人等多方力量,围绕中国地域文学、文化出海展开跨学科探讨。作家分享创作心得,译者交流翻译技巧,研究者剖析机遇挑战,出版人强调传播策略,各方观点碰撞融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弋舟从创作源头探讨地域特色对文化出海的重要性;资深翻译家胡宗锋、汉学家Robin Gilbank等分享如何精准传达文化内涵;研究者冯正斌从学术角度分析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出版人董云梅、David Lammie则关注出版传播的关键环节。这种跨学科视角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多元维度,打破了单一学科的局限,推动了翻译学与文学、文化研究、传播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通过这种多维度的交流与合作,能够更全面地探索中国地域文学、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的规律与策略,为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




国际译界力量的深度参与是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有力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英国查思亚洲出版社通过其文学图书品牌东书坊,精心策划并推广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展现了国际出版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与支持。该出版社首席执行官王英在首发仪式上表达了对中国文学作品翻译质量的高度认可,称赞译者们凭借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成功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英国汉学家罗宾·吉尔班克,埃及汉学家艾小英、西班牙青年翻译家贝白等国际学者也积极参与论坛为地域文学、文化作品的推广助力。这种深度参与不仅为国际读者提供了更多接触中国文学的机会,也促进了中外翻译界和出版界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市场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专业的渠道,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学在全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论坛主旨发言、专题研讨中,现场的作家、译者、研究者、评论家和出版人等各方代表齐聚一堂,而线上学者也积极发声,分享学术观点,使论坛的讨论视角更加多元。这种融合联动的对话打破了空间限制,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促进了不同领域知识和经验的碰撞。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不仅提高了论坛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也为未来的学术研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推动了学术交流的深入发展,助力了中国地域文学、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




上一篇:第一篇